1、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2、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节选如下: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资料图片)
3、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4、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6、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8、白话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9、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10、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11、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12、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13、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14、扩展资料:孟子“仁政”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15、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16、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17、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
18、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 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