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武松,是梁山一百单八将在读者中少数几个获得普遍赞誉的人物之一。
武松一生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事体,恐怕除了打虎除害,就是替兄报仇了——潘金莲事件,是武松走向江湖生涯的一个大转折点。
而在整个潘金莲事件中发挥作用的,除了始作俑者西门庆、出谋划策的老王婆以外,还有一个小人物——乔郓哥。正是这个小人物,在事件中起到了火上浇油、推波助澜的关键性作用,事情的激化很大程度上是他造成的。
【资料图】
在过去的一般论述中,他一直是一个“孤苦伶仃”加“见义勇为”的人设。但细细剖析起来,事情恐怕并非如此。
且看:“自来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里卖些时新果品,如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看来其货物品质还算可以,否则首富不会买他的。
但同时也可以说明一点,“那小厮生的乖觉”,作为一个底层人物,能交下“西门大官人”这样的固定客户,其营销手段可见一斑,其内里心机也可见一斑。
而当时潘金莲“每日踅过王婆家里来和西门庆做一处,恩情似漆,心意如胶”,同时“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事情的演变,就出在了乔郓哥身上。
他“其日正寻得一篮儿雪梨,提着来绕街寻问西门庆”,寻觅不得的情况下却得了“他如今刮上了卖炊饼的武大老婆,每日只在紫石街上王婆茶坊里坐地,这早晚多定正在那里”的资讯。
注意!如果他真的是“见义勇为”,这个桥段就应该去找武大郎揭穿此事,并且帮着想办法稳妥解决。但是没有,他兴冲冲想着的,是“要寻大官人赚三五十钱”。
不想却被望风放哨的王婆阻断了财路。一阵“小猢狲”VS“马泊六”的争喧过后,“这小猴子打那虔婆不过”,立刻“径奔去寻这个人”。
我们可以断定,如果王婆换一副嘴脸,和蔼可亲地泡上一壶茶,和这孩子促膝谈心半个时辰,等到大官人心满意足出来,这孩子奉上雪梨,兴致正高的大官人完全可能多给上三五十文,一切就和煦爽明地结束了,根本不会有后面的“见义勇为”——“王干娘”社会经验还是差一课,不知道小人物的厉害!
因此注意!这个事情的起因,是这个乔郓哥受了肉体损失又影响了经济来源,这和一般的“见义勇为”从起始上就有了分别。
我们可以再分析一下,如果是紫石街上有其他人把那个事情告诉了武大郎,事情会怎么样?
姑且不说由于西门庆的势力,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是“有一等的多口人”,也不会是因为利益冲突开口,而纯粹就是打抱不平而已。那么对这种事情的描述,势必是点到为止、平铺直叙——“你注意留心点啊”,不会把武大郎硬往危险路上推的。
需要明确一点,武大郎捉奸从道理上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从实力上说问题很大——虽然说“恃力者一时胜负,恃理者千古兴亡”,但是在具体人、具体问题上往往有时候就是那个“一时胜负”影响很大,这种情况下“力”不足就是没有“理”。武松临走前“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来欺负”“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的嘱咐,就是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
所以,如果是别人提醒这个事情,知道自己武力值的武大郎虽说头上草原青青了,但还是能够等兄弟回来再摆平此事的。
(以上出自第二十三回)
偏偏这个话题从受了肉体损失又影响了经济来源、一心想着在王婆身上出气的乔郓哥嘴里说出来了,于是事情登时就严重了。
不得不说这孩子的口才一流——“颠倒提起你来,也不妨,煮你在锅里,也没气”“你老婆不偷汉子,只偷子汉”,不咸不淡的风凉话,先是得了“拿了几个炊饼,买了些肉,讨了一旋酒”的请客待遇,接着又是一篇“我不激你时,你须不来问我”“我道你是这般的鸟人,那厮两个落得快活”“你老大一个人,原来没些见识”的冷嘲热讽,就把武大郎架上了“不得不发”的柴堆,推到了“不干不行”的角落,动弹不得。
尽管这孩子明明知道“那西门庆须了得,打你这般二十来个”,但因为自己“吃那老猪狗打了,也没出气处”,还是“教你一着”,策划了“见西门庆入却时,我便来叫你”“我便先去惹那老狗,必然打我时,我先将篮儿丢出街来。你却抢来,我便一头顶住那婆子,你便只顾奔入房里去,叫起屈来”的行动方案。
看起来是“万全之策”,其实这方案的宗旨关联和目的取向,与武大郎捉奸雪耻关系不大,中心思想是乔郓哥自己要“出气”,至于这事情对武大郎会造成什么后果,这孩子也许没想到,也许想到了但忽略不计——可怜武大郎还大赞“却是亏了兄弟”,又搭上了“数贯钱、几个炊饼”。
而当“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窝里,扑地望后便倒了”的悲剧上演以后,作为“总导演”的这孩子“见不是话头,撇了王婆撒开”——留下“口里吐血,面皮蜡查也似黄了”的武大郎,干干净净脱身而去(原著里并没有说西门庆找他的麻烦)。
而此后也没有见他对武大郎有任何形式的关怀——连一个梨也没给过,遑论其他。
(以上出自第二十四回)
当然,事情总归是事情。大庭广众之下,大家都看到的,总归脱不了干系。何九叔一句“有个卖梨儿的郓哥,那小厮曾和大郎去茶坊里捉奸。这条街上,谁人不知”,把这孩子送到了打虎英雄面前。
端地是个“生的乖觉”的人物!面对“解大虫来时,我便认得了”的人物,在“你两个寻我做甚么”的短暂慌乱过去后,登时安心定神,一句“我的老爹六十岁,没人养赡。我却难相伴你们吃官司耍”,立马从急于为兄报仇的武松那里搞到“五两来银子”——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了,还得了“虽年纪幼小,倒有养家孝顺之心”的名声。
有了“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的底气,又有了“事务了毕时,我再与你十四五两银子做本钱”的利好前景,这个时候“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也就上来了——“便陪侍他吃官司也不妨”!
(以上出自第二十五回)
最后,武松合法手段解决不成,自己动手解决了。拿了钱的乔郓哥倒是一直跟着打官司走了下来——实在是这回不跟着走也不行了。
结局“那何九叔、郓哥、四家邻舍,县吏领了,自回本县去了”,而且武松确实“将了十二三两银子,与了郓哥的老爹”。
(以上出自第二十六回)
归结乔郓哥所作所为,我们看到的是:
平时没事的时候,大官人买梨,他有稳定的得利渠道;
有事的时候,他加油拱火,让实力不济的武大郎出头挨打,他却出了一口恶气;
出事以后,他躲得远远的,让武大郎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平事的时候,他随机应变,提供一点人所共知的线索,得了丰厚的酬报;
最后,潘金莲死了,西门庆死了,王婆死了,武松发配了,他,全身而退。
除了挨了王婆两下子,他没有任何损失,却成了整个事情的最大赢家。
这类人物,不仅仅在施耐庵先生笔下,生活中还有很多——他们经历风霜雨雪,深通人情世故;精算利害得失,善于趋利避害;懂得进退伸缩,每每占得先机——请大家谨记,不要小瞧了“小人物” !
作者:风雨秋窗,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