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节交替,气温跨度明显,尤其是老年哮喘患者应注意防护、正确控制哮喘等慢性病,谨防免疫力下降遭遇甲流这类急性感染性疾病,导致哮喘急性发作、症状快速加重,带来不良的后果。”在 5 月 2 日“世界哮喘日”来临之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哮喘学组组长、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华浩教授提醒大家重视哮喘的防范和治疗。
(资料图)
01
不典型哮喘
漏诊、误诊率高
哮喘分为典型哮喘和不典型哮喘。所谓典型哮喘,是指病人有典型的喘息症状。2019 年发表的《中国成人哮喘流行状况、风险因素与疾病管理现状》显示,我国成人 20 岁以上的哮喘患者数量达到 4570 万,儿童患者根据预估是 1500 万,两者相加大约有 6000 万哮喘患者,这部分患者属于典型哮喘。
1. 咳嗽变异性哮喘:只咳不喘的哮喘沈华浩教授表示,我国约三分之一的慢性咳嗽患者实际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只咳不喘、干咳不断,导致初发时患者以为只是感冒,或被错误地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若不正确治疗部分患者后期会发展为典型哮喘。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2. 隐匿性哮喘:没有任何哮喘症状1992 年,我国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院士经过调查,首次在国际上提出“隐匿性哮喘”。这类哮喘患者没有任何哮喘症状,容易误诊、漏诊,耽误早期干预最佳时机。
3. 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是唯一症状这类不典型哮喘是沈华浩教授团队 2013 年在国际上首次发表并命名的临床类型。“病人只有胸闷这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胸闷加之呼吸受阻,与慢阻肺类似但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等哮喘诊断特征。”沈华浩教授提醒,“有家族疾病史、慢性咳嗽大于8周且夜间为重或有不明原因的胸闷,都应引起重视,必要时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
02
哮喘要避免三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轻症哮喘好转不用干预“哮喘发作时会出现咳嗽、胸闷、气促,轻症情况下能够自行缓解或者突然好转,导致很多患者并未真正意识到哮喘的危害,错误地认为不治疗也没事或者症状减轻可以先停药或减药,给哮喘急性发作埋下巨大隐患。”沈华浩教授表示,“哮喘病情长期存在且具有易反复发作的特点,若因没有正确的认识而未正规治疗,导致哮喘反复发作、控制不佳,多次累计加重,最终将进展成重度或难治型哮喘。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误区二: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根治“哮喘目前没有根治的药物。”沈华浩教授表示,“我们需要区分‘根治’与‘治愈’的概念。哮喘不能根治,但哮喘病人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后,可以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我们所说的‘临床治愈’和‘根治’不是一回事。病人经过治疗以后没有哮喘发作,完全可以正常地回归健康、正常生活。”
误区三:得了哮喘就会反复发作部分哮喘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沈华浩教授表示,“良好的控制能够减少急性发作以及肺功能损害,达到理想控制水平的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锻炼都可以正常进行,甚至成为专业运动员。”长期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疗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来说至关重要。
03
控制哮喘
做好这3件事
1. 避免诱因识别并远离过敏原,减少哮喘反复发作、急性加重的可能性。在流感高发的时期,生活与饮食上也需要做好自我管理,避开疾病诱发源或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尽快前往医院就医。
2. 查肺功能“对于哮喘高危人群,我们会建议他去做肺功能和支气管激发实验。”沈华浩教授表示,有家族哮喘病史或者有家族过敏史,以及低体重儿和早产儿,这些都是哮喘高危人群,得哮喘的概率会比较高。另外,在 6 岁以前得过呼吸道感染或者呼吸道疾病的儿童,相对得哮喘的风险也会升高。”
3. 规范用药“哮喘治疗目标首先是尽最大程度减少哮喘的急性发作。这些年很多药物上市,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和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使用后约 80% 的病人能够得到控制。”沈华浩教授介绍,“尽管表现不同,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原则与典型哮喘相同,ICS/LABA 联合使用被视为初始治疗首选方案之一。
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是持续存在且尚无法彻底治愈的,因此这类控制药就跟高血压、糖尿病药物一样,需要每天使用,只要医生没有主动要求停药就应坚持使用。”目前基层哮喘的诊疗水平与大城市医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进一步助力提升全国规范诊疗水平,4 月 22 日,GSK 联合国内外呼吸专家启动《哮喘学院》项目,全力支持专家学者、学协会组共同构建国际化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
(健康时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