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黄浦,房屋类型多样、居住形态各异,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更精细化的解题思路和手势。
(资料图片)
在今天举行的上海社会建设专家讲坛上,《黄浦区社区分类治理指数和实施办法》正式发布。“更好地评价各社区工作开展情况,指导社区科学应用分类治理工作方法,” 黄浦区副区长林竞君解释,该办法通过分类评析社区资源、社区问题与社区服务需求,针对性制定治理目标与治理策略,选择性匹配应用治理工作法,从而为基层提供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工具包。
复杂多样的社区形态,更需要科学有效治理
“由于房屋类型、居住形态和居民诉求的多样化,不同形态社区的居民认同、动员模式、利益机制和参与方式都不同,”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看来,一刀切的方式难以解决大多社会治理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有区别的社区治理方式。社区分类治理就是基于对社区类型学划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社区形态和特点的治理方式,因此社区分类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科学和有效的治理。
以黄浦区为例,现有各类小区580余个,老旧社区(新式/旧式里弄)、系统公房/保障型住房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中高档商品房社区等不同类型小区共存。其中,老旧小区占全区小区总数的一半以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社区形态复杂多样,居民群众诉求和综合治理要求差异大,因此对分类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唐有财进一步指出,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黄浦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分别从顶层设计推动和鼓励基层创新两大路径推动。特别是,将一些在街道和社区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治理经验治理品牌在全区层面加以推广。比如,在加强顶层设计上,以零距离家园建设为抓手,整体谋划推进全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在鼓励基层治理创新方面,形成三会制度、住户守则、街区治理等社会治理品牌。
经过近3年的社区分类治理探索实践,分类治理的理念已经被各街道和社区所广泛接受,黄浦区分类治理工作七法也在社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更好地评价各社区工作开展情况,指导社区科学应用分类治理工作方法,黄浦区民政局会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出台了《黄浦区社区分类治理指数和实施办法》。
用好治理工具,因地制宜发挥社区资源优势
唐有财介绍,该办法以居住小区房屋为主要参数,适度考虑人群结构特征,同时兼容房管局的物业分类标准,采用二级分类方法。一级分类以住房类型为依据,强调排斥性和清晰性,即老旧社区(新式/旧式里弄)、系统公房小区/保障型住房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中高档商品房社区四大类,二级分类则兼顾《黄浦区住宅物业分类管理标准》,从居住环境和物业标准的角度进行划分,分为保障型、整洁型、安居型、宜居型、改善型、品质型、花园型等七类,形成黄浦区“四类七型”社区分类体系。
黄浦区民政局局长孔翼菁解释,在指标设置上,该办法根据社区的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设置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基础指标是指适用于所有社区要求的治理要求,下设治理体系完善、基础设备完善、社区安全有序、社区自治参与五类一级指标,旨在通过党建引领、绿化率达标、社区设施配置、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治安、社区矛盾、治理隐患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在基础指标的指引下,不同类型社区能够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建立起满足居民需要的硬件、软件社区环境。
发展指标则主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社区发展面临的难题而确立的中心工作和具体目标,突出社区分类治理的发展方向。包括美丽家园、温馨家园、活力家园、智慧家园、和谐家园五个一级指标,涵盖了困境儿童关爱、独居老人照护、卫生整洁、住宅加装电梯、志愿服务、社区云宣传互动、法制宣传教育等多方面评价指标,因地制宜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提高。此外,在评价体系上,以不增加基层负担的无感评价为主,特别是借助一网统管和社区云等信息系统来获取相关治理数据。
在孔翼菁看来,同类住房类型面临的问题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借助更有效的社区治理工具,同类社区可探索横向合作,建立跨居民区,甚至跨街道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同类型社区的治理经验和资源共享。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