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赏非遗|纸上生花 “剪”出非遗魅力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传承和保护非常重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技艺、民俗等,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央广网内蒙古频道推出《云赏非遗》系列报道,聚焦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融媒体传播优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寥寥数剪,上下翻飞。赓续民族文脉艺萃,剪出科右前旗古韵今风。非遗千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小物不仅展现民间艺术,也是生活记忆。

正在剪纸创作的鲁沙茹拉(央广网发 毕力格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兴安盟这片多民族生活的广袤土地上,剪纸艺术也与当地人民的生活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大红剪纸,喜庆热闹,不同的图案,承载牧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散发浓郁的民俗之美。

鲁沙茹拉,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坚持剪纸已有30余年,通过剪纸艺术的形式,呈现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剪纸风格。

鲁沙茹拉把书籍上看到的图案记录在草稿纸上(央广网发 毕力格 摄)

她从小就受到母亲的耳濡目染,在母亲的指导下,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印象里,我妈妈在当地剪纸特别有名,普普通通的红纸总能让她剪出各种花样。每逢春节家里就挤满了村民,都来请妈妈帮忙剪窗花、剪福字儿,一剪就是好几天。”鲁沙茹拉回忆道。

鲁沙茹拉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一家书店工作,闲暇时候翻看一些剪纸和文案设计类的书籍,并画在草稿纸上记录下来。与此同时,鲁沙茹拉还拜访一些民间剪纸老师,让她在学习创作剪纸的道路上有了长足进步。从最开始的模仿,到如今自主创作,她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题材广泛、富有生活气息和风土人情的剪纸作品深受大家喜爱。被评为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后,鲁沙茹拉经常走进校园、社区,手把手传授剪纸艺术。

前来购买图书的学生欣赏剪纸作品(央广网发 毕力格 摄)

一幅好的剪纸作品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有的作品从设计草稿到成品要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每次完成一个作品,鲁沙茹拉特别有成就感,而她也特别享受这个过程。她的包里经常带着红色剪纸,工作闲暇就会画一画、剪一剪,很多来书店购买书籍的学生经常被她的剪纸作品吸引。

从构思、画图,到粗剪、精剪……一遍遍调整,一次次重剪,鲁沙茹拉展现出科尔沁蒙古族的非遗魅力。鲁沙茹拉说:“我还需要继续学习和钻研,等时机成熟,我打算开一个剪纸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剪纸艺术,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手工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监制:朱日岭

策划:田凤元

记者:王秋蕾 杜孟茹(实习生)

摄像:毕力格

制作:杜孟茹(实习生)

关键词: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5-2022 世纪印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22   联系邮箱:55 16 53 8@qq.com